老年性心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脏支架骨科耗材集采降价后,为什么很多 [复制链接]

1#

三明是福建一个地级市,经济不算发达,其中沙县小吃和三明医改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个城市。在年的时候,由于医疗费用增长过快,三明市的医疗保险基金超支较为严重,出现了收不抵支的情况。三明市政府联合医保局进行了最早的集中带量采购探索,收集全市的药品、耗材用量数据,组件医联体和药品及耗材供应商谈判降价。遏制住了医保基金的不合理增长,使医保基金有了结余。经过几年的运行,在年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之后,借鉴三明医改的模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试点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然后不久又扩展了7个大城市联合集采。所以早期的集采也叫4+7带量采购。国家医保局经过几年的试点运行,现在药品的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全国范围,降价极其明显。

在年的时候,国家启动了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其中第一批纳入集采的耗材就是心脏支架。医用耗材价格不透明,价格昂贵,各个厂家之间的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国家医保局进行试点之后,采取了谈判准入的方式进行采购,将心脏支架的价格从均价元降价至均价元,可以说是打骨折了。后续又开展了骨科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将髋关节、膝关节纳入了集采的范围。其中髋关节的均价由3.5万元降至0元,其中膝关节的价格从均价3.2万元降至元,平均降价82%。按照道理说,既然耗材降价如此明显,那么做相关手术时住院费用也应该降价比较多啊!医院的宣传中,也有不少例子说采用了集采的耗材住院费用降价比较明显,省下来了不少钱。但是在实际的住院中,通过身边的例子,却发现很多人的医疗费用并没有下降,自己出的钱还多了不少。

这个有多种原因存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集采的政策和体制不完善。由于集采耗材刚开始用,大家的接受度还比较低,医院为了利益,还有不少会推荐患者使用所谓进口的耗材去使用。医保报销有一个规定,叫限价报销,比如说心脏支架,有元的集采心脏支架,医保对心脏支架的限价就是元,超过元的部分就是变成了目录外的自费部分。同样的一万元支架,集采前可能能按照比例报销元,而集采后如果使用1万元的支架,医保就只能报销元了。相同的髋关节和膝关节也是一样的情况,相同的金额,报销的可能只有以前的1/10,自己出的钱就多了很多。在实际住院中这种情况还是有的,好多人就遇到了,所以说会出现集采降价后住院费用不降反增的情况。

改革需要时间,集采的总体思路是正确的,不过集采改革伤害了一些人的利益,实际操作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医改是比较复杂的,医院联动,集采带来的降价还是比较明显的,也有很多的患者切实的感受到了集采带来的好处。

中国医保的总体思路是,将大量的药品和耗材纳入集采范围,由医保基金直接进行结算,医院所需要的耗材、药品、器械、设备、水电、人员工资全部由国家承担,医护人员只以诊疗服务进行绩效考核和发放,以逐步达到全民免费医疗的目的。这个需要很长的时间,任重道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