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伪心理学说不科学心理学的3个特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用什么方法治疗 http://www.jk100f.com/m/

在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由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于平均水平。你会不会由此认为那里没有清洁的空气呢?

恰恰相反,亚利桑那州以地广人稀、气候干燥、空气清洁而著称,所以患有呼吸疾病的人都愿意搬到那里,然后在那里去世。所以,如果我们不够严谨客观,就可能认为是亚利桑那州的空气害死了那些人。

加拿大心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对“伪心理学”说不》这本书中说,当两个事情相关,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对“伪心理学”说不》是一本普及科学心理学的著作,在年出版后就广受好评,多次再版,被全世界多所心理学高等教育机构采用。基思斯坦诺维奇在《对“伪心理学”说不》阐述了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特征。

01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当我们一开始就期待看到因果联系时,那些充满诱惑的相关性证据,加上可能存在的偏见,就会让我们陷进误区。

比如,在生活中,关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哪个更好,一直存在着争论。那些说私立学校更优越的人,经常引用这样一个事实:私立学校学生的成绩更好,各种研究中有大量的统计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用学生的成绩数据,就能得出“私立学校的教育本身导致了较高的分数”这个结论吗?当然不能。因为考试成绩跟学生家庭背景中的一些因素也有关系,比如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社会地位等等。而这些因素都与父母是否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有关。结果可能是:家境优越的孩子学习更好,更有可能进入私立学校。

来自杜克大学的艾利斯·佩奇和蒂莫西·凯斯则,使用了更复杂的统计技术,分析了一系列关于高中生的教育统计数据,发现当排除学生家庭背景、智力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后,学业成就和学校类型之间就几乎没有一点关系了。而且,还有其他研究者确认了这个研究结果。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的成绩和私立学校相关,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任何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因为私立学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和认知水平,与公立学校的学生迥然不同。所以,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

02进步是不断积累的“渐进整合”模式

科学的进步不是靠某个全新的突破,而是靠长期的、缓慢的整合。比如,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突飞猛进。但是,这些进步不是通过一次跃进式的改变来完成的,而是由好几百个存在瑕疵的实验,产生了几种都能站得住脚的不同解释,然后经过十几年没有定论的实验、争辩与批判,最后科学家们才弄明白了基因到底是由蛋白质还是由核酸组成的,并达成了共识,促成了现代生物学的整合。

每个实验可以帮我们排除一些可能的解释,并让我们向着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进。而多种方法的使用,让科学家相信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建立在牢固的实证基础之上的。科学还总是遵循关联性原则,就是新的理论不但要能解释新的科学数据,还必须能解释已有的数据。没有哪个单独的个体,可以靠着特殊的地位来主导讨论。而伪科学就经常认为,只有特定的权威和研究者才有接近真理的机会。

心理学实验研究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的进步是缓慢的,许多结论往往来自于令人感到折磨的长期争论和之中。

03结论是概率式的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男人比女人高,对吗?你可能会回答:“对。”如果问你:所有的男人比所有的女人高,对吗?你肯定会回答:“错。”因为你能理解,这个问题反映了概率趋势。所谓概率趋势,是指有较大的可能性,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如此。

在心理科学中,所有事实和关系也是用概率来表述的,这一点也不是心理学独有的。比如,医学的许多结论也遵循一种概率趋势。比如这样一个结论:吸烟会导致肺癌并诱发其他健康问题。但每个吸烟者都会得肺癌吗?所有的戒烟者就没有患肺癌的风险吗?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吸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肺癌的概率。

但是,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一个不吸烟的人,想说服一个瘾君子戒烟,引用了吸烟导致肺癌的统计数据,却得到对方的反驳:你看看隔壁的老黄,他从18岁开始就每天吸三包烟!现在他已经80岁了,看上去还很结实!

对方用一个特例,否定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这种反驳方式很常见,例如,你可能听过类似的话——“谁说现在社会的生育率下降了?胡扯!隔壁的一对年轻人,已经生了3个小孩!”“通常孩子会信仰他们父母所信仰的宗教吗?可是,我一个同事的孩子前几天就改信了另一门宗教。”

人们认为一个特例就可以让一个规律失效,这是错误理解了概率的性质。其实,就算是最强的概率趋势也会有特殊的“个例”。就拿吸烟的例子来说,活到85岁的人中,有95%属于从不吸烟者,或是在一段时期内吸烟但最终戒烟成功的人。虽然从不间断地吸烟会明显地缩短寿命,但是也有少数吸烟者活到了85岁。

人们经常会为心理学预测,设定一个比其他科学更高的标准。比如一个不健康的人去看病,医生说如果他不进行锻炼、不改变饮食习惯,就会有很高的风险心脏病发作。你不会认为医生的信息没用,因为你知道医生的预测是概率性的。

当一个临床心理学家推荐一个针对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孩子的治疗计划时,也是在预测如果按照这个计划进行治疗,会有较高的概率获得一个好结果。

但是,心理学家常常要面对这样的疑问,比如:“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达到某一级的阅读水平?”“他在这个计划中要待多久?”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无法回答的,就像心脏病何时发作也无法回答一样,针对这些问题所做的预测都是概率性的。

面对心理学,请你记住一个基本的原则,知识并不需要百分百确定后才有用,如果某些知识能对群体的总体趋势有预测能力,就是有用的。

《对“伪心理学”说不》不但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很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对“伪心理学”说不京东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4购买

在当代社会,伪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做一个聪明的心理学信息消费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