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医院收治对象都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患者,如果年龄超过18周岁,医院治疗了。不过,对于一些特殊病种的患儿来说,难免会带来就医的不便。年9月,浙江省卫健委下发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年龄超18周岁身患特殊疾病的患儿提供医疗服务”的批复。浙大儿院可以为年龄超过18周岁身患需分期化疗的白血病、分期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长期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病和罕见病等特殊疾病的患儿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近日,21岁女孩言言(化名)作为这项*策的受益者,成为入住浙大儿院内分泌病房的首位“超龄宝宝”。
21岁“超龄宝宝”从外地来杭求医在浙大儿院得到贴心诊疗
“这里的医护人员特别细心,护士姐姐超级有耐心的。”昨天上午,言言在浙大儿院完成了第二次用药治疗。她是一名黏多糖病(黏多糖贮积症)患者,这是一种发病率仅2.5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患者体内缺乏黏多糖降解酶,导致黏多糖不能被分解,积聚在体内造成各种危害。这种病又分为多种亚型,言言属于IVA型,临床特点是生长迟缓、步态异常和骨骼畸形。随着病情进展,骨骼和肌肉发育受到影响,最终无法行走,后期只能依靠轮椅生活。言言是六七岁的时候被确诊为黏多糖病的。在当时,这种罕见病无药可治,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越来越重而无计可施。直到年,一款治疗黏多糖病的药物在美国获得FDA批准上市。言言看到了希望,终于在年底一家人赴美国就医,克服了重重困难吃上了药。用药治疗了三年,她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去年,这款药虽然在国内上市了,但对言言来说,就医却依然不方便。因为超龄了,她无法到医院就诊;医院里,黏多糖病又很少见,医生缺乏相关的治疗经验,更别说治疗的药物。“医院,药也停了一段时间。”言言一家人都非常焦急,后来,他们从病友群里听说了浙大儿院出台的新*策,为年龄超过18周岁的特殊疾病患者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其中就包括黏多糖病。上周,言言和家人从老家赶到浙大儿院,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她成功入住浙大儿院内分泌科病房。“感谢浙大儿院提供的这项特殊的医疗服务,解决了黏多糖病在国内继续治疗的困扰!”言言妈妈说,这里舒适的环境和人性化的就医举措让他们感到暖心,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接下来治疗的决心。
为18—24岁特殊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在临床中,确实有不少特殊病种的患儿,有着类似言言这样的困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罕见病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副组长、浙江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浙大儿院出生缺陷与罕见病诊治中心副主任邹朝春介绍,大约有80%的罕见病或遗传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就发病了,他们的治疗一般从儿童时期一直持续到成年。但是到了18周岁以后,他们医院。但现实情况是,医院对于儿童期就发生的罕见病缺乏治疗经验。
邹朝春主任医师说,儿童罕见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过程,需要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浙大儿院为18岁以上特殊疾病患者提供延续诊疗服务,能够切实解决这部分特殊患者的就医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教授说,除了一些罕见病,还有不少儿童特殊疾病也是需要多次治疗甚至持续终身的。比如儿童1型糖尿病、先天性生长激素缺乏症、性发育异常等遗传代谢病。此外,像儿童白血病,还有需要分期进行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等。浙大儿院为特殊疾病患者提供延续诊疗服务的年龄范围主要集中在18—24周岁。“因为在18—24岁之间,属于过渡期的时候,不管从疾病管理的延续性,还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延续性,包括从未成年到成年人的心理转化方面,都需要在原来的治疗基础上能够有所延伸。让孩子有这么一个过渡期,这样对孩子来说,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对疾病的管理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傅君芬教授介绍。据了解,年龄在18周岁以上,符合特殊病种的患者到浙大儿院就诊,需带着身份证等相关资料,到浙大儿院门诊一楼的综合服务中心,填写特殊病种就医申请单,医务人员开通就诊信息,超龄的患者就可以挂号就诊了。首席记者俞茜茜通讯员祝姚玲陈梦茜
编辑潘雷监制徐芳
▼往期精彩▼
浙江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
中疾控:去年4月后我国疫情病*均源自境外
4场保健品促销讲座至少已致70多名听课老人感染从吉林疫情看新冠病*扩散的这个“完美”场景
义乌昨发现1例无症状感染者,入境21天后核酸检测阳性!是核酸不灵了还是病*狡猾了?专家最新分析
一图看懂1传32!全国本土确诊病例连续4天破百,春节返乡需要隔离吗?
刚刚,浙江发布最新防疫通告!一水产店进口冷冻带鱼阳性,遂昌紧急寻人
今冬出现首例新冠死亡病例为河北本土病例
点“在看”,更健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