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脏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年中国有万人走丢,这群年轻人决定 [复制链接]

1#
黑芝麻能治白癫风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14/5842308.html

去年,每个人过得都不容易。

但在艰难之中,也时而有所希望。

有一篇很火的新闻《一个名字叫“喂”的女人》,记录了一个女人奇幻的大半生:

德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一位中国女性,却有着难以捉摸的命运。

她是贵州的布依族人。35年前,丈夫将她交到人贩子手里,人贩子转而把她拐卖到河南一个村子中。

随后便是嫁人生女,农活劳碌。她只会讲布依语,也学不会河南话,总是沉默着,遭到乡亲嫌弃,跟丈夫也只是个搭伙过日子的关系,没什么交流。

所有人需要她时,只唤她一声:喂。

大多数人生活中最稀松平常的事——回家,成了德良一生最大的愿望。

德良的女儿李新梅长大后,开始为母亲寻找故乡和亲人。从年起,她在寻人网站、贴吧、QQ群都尝试过,但大多石沉大海。

直到年9月,漫长的寻亲之路才出现转机。

李新梅在抖音上刷到一位布依语达人*德峰的短视频。视频中布依语的发音,和母亲平时嘟囔的语调十分相似。她立刻联系了峰萧萧。

*德峰和其他志愿者们,通过德良的发音判断地区,只用两天半的时间就确认了德良的家乡——贵州晴隆县。

他们还带来另一个好消息:德良的父亲母亲,都还活着。

几十年来求而不得的寻亲夙愿,凭借一条抖音短视频,在短短几天内就实现了。听起来有些魔幻,却真实发生在这个时代里。

回家那天,德良84岁的妈妈走到大路上迎接,只为了亲自喂德良一口热饭。按照布依族的传统,归来的人吃一口家里的热饭,就不会再走丢。

在家中待了半个月,德良才依依不舍地返回河南。离开之前,她还和父母约定:

我先回去带孩子,等过年了,蒸好馒头就回来。

然则,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就在今年春节前夕,*德峰在抖音上发布了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

德良的母亲,在春节前夕去世了。她没能等到女儿一起过春节。

李新梅没有带德良回贵州过年。直到现在,她还不敢告诉妈妈这个噩耗。

*德峰在朋友圈里写道:

我们这群人好像赢了时间,抢在死神前一点点让德良和父母相聚,但又输给了时间,她回家过年吃团圆饭的心愿永远地破碎了。

三十多年热烈的亲情期盼,只匆匆一面就天人永隔,这样的结局或许算不上完美。

但还是应该庆幸,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连接,通过许多个好心人的帮助,德良得以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也让这个千里寻亲的故事,没有成为一场彻彻底底的悲剧。

过去五年里,这样的奇迹还至少发生了一万五千次。

01

每一天,都有超过人在中国走失。德良们的故事,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发生。

以前,全世界的寻人启事都被贴在电线杆上;现在,它们分散在互联网的角角落落里。

早在近十年前,谷歌就推出了“谷歌寻人”功能,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寻人信息和提供线索。现在,它已经支持近40种语言。

国内也有多家互联网平台支持寻人功能。比如公安部,就有专门的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在今日头条,有一个叫“头条寻人”的公益项目。

每天,他们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求助。经过核实确认后,寻人启事会被发布在今日头条app上,并精确推送给走失者失踪地点附近的用户。

这种操作方法,相比过去在电线杆上张贴寻人启事,效率大大提高了。

推送到用户手机上的寻人启事,篇幅通常很短,承载的感情却很厚重。有的是母亲寻找低智的女儿,一边求助,一边自责:妈妈没有看好你,妈妈不是个好妈妈,你快回来吧,我的孩子!有的是哥哥寻找失踪12年的弟弟,一句“我们都在等着你回来”,支撑起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有的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人,却已经奄奄一息救不回来了,人世间的大悲大喜莫过于此。还有人试图制造一些噱头,比如“悬赏50万”,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帮忙。50万,需要这个寻亲家庭砸锅卖铁。年大年初一,河北燕郊的一位老人离家走失。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北方的冬天很冷,又是大过年的,全家人出动找了一晚上也没消息,急得不得了,就在今日头条上发了寻人启事。一名头条员工看到这则消息,弹窗推送给了燕郊附近的用户。5个小时后,根据用户提供的线索,家属成功找到了老人。这是头条寻人项目找到的第一个人。那个发弹窗的员工叫曾华,后来,他成为了头条寻人的负责人。曾华的奶奶生前也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走失过多次。因此,当头条寻人项目启动时,他第一时间就从其他部门申请了转岗过来。从项目启动到现在的5年时间里,头条寻人团队收到了来自全国22万多条寻人寻亲线索。经过信息核实后,有13多万条出现在了今日头条app的推送里,共帮助找回了名走失者。其中,年龄最大的走失者,是一位岁的老太太。出生于年的她,在北京通州走失。今日头条推送了关于她的寻人启事61分钟后,一位路人就提供了准确的线索。她出生那年袁世凯称帝。她在晚年走失被移动互联网找回。然而,科技并不是万能的。人类的进步,在有些方面远远不如我们想象中快。这22万多条寻人线索里,出现频率最高的,正是曾华奶奶这样的群体——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年,德国法兰克福的一所精神病院,阿洛伊斯·阿尔兹海默(AloisAlzheimer)医生接待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这位女士抱怨自己的健忘状态持续恶化,大脑就像沙漏一样,不断漏掉以前的记忆。医生用了很多方法,都无法医治这种疾病。几年之后,这位女士去世,阿尔兹海默医生将她的大脑拿去解剖,才惊讶地发现:这个可怜女人的大脑里,充满了大量遭到破坏的细胞。这种破坏大脑细胞而导致记忆衰退、语言障碍、情绪不稳、无法自理的病症,自此被称为阿尔兹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得了这种病的患者最后甚至会忘记呼吸的方法,导致死亡。它是今天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常见病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年过去了,人类仍然缺少对付它的好方法。就连大名鼎鼎的辉瑞制药公司,也在年宣布:彻底放弃对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研制。比难治更可怕的,是高病发率。每三秒钟,全世界就会增加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国,是世界上患病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年,头条寻人一共发布了位老人走失的信息,其中超过一半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为此,头条寻人联合中移物联网共同发起了“找到你”项目,专门为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免费发放“找TA”防走失定位器,优先发给有走失记录的老人,希望从源头上减少老人走失的案例。但看到这样严峻的数据,我还是感到了恐惧。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无法避免。在未来,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可怕的病症,成为需要照顾的阿尔兹海默症老人。走失寻亲这件事,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危险来临时,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头条上那些焦急等待老人回家的寻人启事,不止是与你无关的社会新闻。相反的,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年,次成功。结局圆满的寻人故事,往往都依赖于普通人的善意。重庆的任先生和女儿小俐,是一对来北京参加艺考的父女。年2月24日早上,他们在路边看到一位年龄很大的老爷爷,似乎正坐着休息。任先生多留了个心眼。刚回到宾馆,今日头条就给他推送了一条寻人启事,任先生定睛一看,不就是一个小时前遇到的老人吗?他赶紧给家属打了电话。等家属过来后,任先生还帮忙一起找了好一会儿。晚上女儿看到头条上的更新,说老人找到了,父女俩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任先生和老人的外孙女互加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