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1月07日,医院成功植入湖北省内首例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本次手术由苏晞院长亲自带领团队完成。
此次手术,苏晞院长为患者选用了可进行1.5T核磁全身扫描的A除颤器和除颤导线,该组合也是兼容MRI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国内首批植入,同时也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的首例植入。
本次接受手术的是一位49岁的女性患者。
病史介绍:
年10月,患者先后两次心悸后昏厥,心电图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均体外电复律抢救回来;年因“瓣膜病、房扑”曾进行过“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
患者同时具有2型糖尿病病史2月。
病例特点:
三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
心脏性猝死二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患者较为年轻应考虑避免经静脉ICD除颤导线长期植入体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无心脏移植手术意愿,同意植入ICD,但患者三尖瓣为机械瓣,最后选用全皮下ICD植入术。术前应用自动筛查工具(AST)对患者进行了体表心电图筛查:Secondary向量所有体位均通过测试,符合植入前筛查标准,可以植入S-ICD。
体表心电图筛查
手术在局麻醉下进行。常规消*、铺巾,取左腋中线平等第5-6肋为预定点,切开一约5cm切口,逐层分离至皮下,分离囊袋至背阔肌与前锯肌之间。再次于胸骨柄右缘1cm为预定点,切开一长约3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预埋两根缝合线用导引针,于切口间建立隧道,后引导除颤电极于皮下,固定除颤电极。再次于胸骨柄上缘(距下切口14cm处)为预定点,切开一长约2cm切口,逐层分离至深筋膜层,用导引针导引除颤电极于深筋膜层至上切口位置,固定电极头端,连接脉冲发生器(S-ICDA),固定脉冲发生器于深筋膜层,排除空气后关闭深筋膜层。进行DFT测试,采用50HZ,MA交流电方式进行诱颤,SICD正确识别,经首次65J除颤成功,除颤阻抗57欧姆。缝合皮肤,术区纱布覆盖,包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手术圆满成功,耗时约1小时。术中DFT测试术后影像心脏性猝死是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由室颤引起,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S-ICD能够提供与经静脉ICD相同的预防心脏骤停的治疗。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综合以上,S-ICD适合不需要起搏、无CRT适应证的患者植入。特别是为静脉通路有障碍;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如发生过囊袋感染或者容易发生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尿*症、终末期肾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较年轻的一级预防患者;肢活动较多,容易造成经静脉除颤导线磨损引起误放电的患者,提供了更加优异的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选择。
专家简介
苏晞
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医院院长,武汉亚洲心脏病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从事心血管病30余年,擅长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TAVR、LAAO)、大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检查和治疗技术。主持并完成各类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及手术00余例。兼任中华医学会专家会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副会长、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心衰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亚洲心脏病学会理事、中国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冠心病介入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心律失常介入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湖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常委、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负责人、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冠脉培训导师、卫生部介入培训基地电生理培训导师、湖北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EurHeartJcardiovascImaging(中文版)》副主编、《Circulation中文版》《中国心血管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心电与循环》编委、欧洲FESC、美国FSCAI、美国FHRS、欧洲EHRA会员等职务。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