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中国人从此爱生几个生几个?你会生几个?
反正瑞敏身边的宝妈朋友们纷纷表示,还是看带娃时间和经济情况吧......
看到彭博社的一则消息:
帮大家敲黑板,划重点:
1.中国正计划取消对家庭子女数量的所有限制。注意,不是放开二胎、三胎……而是,爱生几个生几个,中国人终于可以拥有生育自由。
2.新*的决定将在今年年底尽快作出,也可能会被推入年正式宣布。
3.中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去年全国的出生人数下降了3.5%,达到万,这几乎抵消了放宽*策导致的新出生人口的一半。
4.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去年国务院预测,到年,中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将达到60岁以上,而年为13%。
5.中国的男女人口比例严重失衡。根据CIA世界概况,中国每名女性对应名男性,而全球则为名。
以下是该新闻的详细翻译:
内部人士声称,中国正计划取消对家庭子女数量的所有限制,在中国已经开始缺乏工人后,这可能是这个*策在历史上的终结。
国务院已经就结束这项进行了四十年的*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并准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变革,其中一位人士表示,领导层希望减缓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并消除国际上一些批评。
中国经济改革协会副会长,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前任司长陈健表示,“废除出生限制对中国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影响不大,但总比没有好。”
计划生育所要求的强制措施曾经遭到批评,包括罚款,绝育以及堕胎。但随著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计划生育开始逐步放开,年的两孩*策,是逐步放松生育限制的一部分。
一位内部人士透露,四月份,有人呈上了一份废除计划生育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解除出生限制将会产生“有限”的好处。
北京智库中国与全球化中心特邀高级研究员*文正表示:“*策转变将不会促进中国新生儿的数量,”中国出生人数将继续大幅下降,考虑到可育女性人数急剧下降,生育意愿也在下降。“
这一举动凸显了中国*策制定者越来越担心,仅仅是二胎*策还不够,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去年全国的出生人数下降了3.5%,达到万,这几乎抵消了放宽*策导致的新出生人口的一半。
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将对国家和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挫败发展经济的努力,导致养老金和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去年国务院预测,到年,中国约四分之一的人口将达到60岁以上,而年为13%。
“两孩*策前两年出生率低,新生儿人数少,这给决策者一个强烈的信息,即年轻一代有较弱的生育欲望。”陈说。“中国的人口问题将成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愿景的主要障碍。”
今年3月,新合并的国家卫生委员会的名称中删除了“计划生育”一词——这是自年以来这个词首次没有出现在机构名称中。最近几个月的主要*策报告中也没有提到这个短语。
尽管很多人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经济繁荣归功于控制人口,但人口失衡也被加剧了,许多父母选择放弃女性胎儿。根据CIA世界概况,中国每名女性对应名男性,而全球则为名。
迄今为止的举措对提高生育率没有多大作用,因为许多父母都担心无法负担,在这样一个倾尽全家资源来抚养子女的社会中,繁衍后代所需要的支出。
消息一出,我们三个宝妈很是震惊:
图图妈:
年11月全面放开了双独二胎,年12月放开了单独二胎,年10月全面放开二胎。过去的几年二胎成了社会性话题和家庭新模式。这次即将有可能的放开生育限制,距离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去了36年,独生子女成为了80、90后的独有社会现象。看看身边,二胎放开后确实改变了很多家庭的计划,然而在育儿成本高涨的情况下,*策又显得苍白无力。这次全面放开生育限制,也许依然不会改变大多数家庭的生育计划。一个时代即将过去,迎来的也许是刺激都刺激不起来的低生育率时代。
啾啾妈:
我和啾爸都出生于80年代,我们没有兄弟姐妹,都算是中国独生子女的典型代表。小时候,没觉得家里只有自己有什么不好,我的朋友、同学大多一样。二三十年后,我们结婚了,生孩子了,国家放开限制,可以生两个了。我身边的”独生子女们“又大多成了两个孩子的爸妈。现在我们的父母慢慢老了,上有四老、下有两小,未来越来越重的家庭压力不敢想象。拥有巨大财富的一群人,生育限制从来就没有限制过他们;贫穷至极的一群人,躲着生、偷着生,他们藏在限制的缝隙中。从来就只有我们,夹在社会中层的我们,生育的自由有了,但生育的压力只会越来越重。
吉米妈:
80,90年代的父母们生二胎,要么超生游击队,要么忍受着扒房子收地,没工作交罚款;要么就处心积虑的给老大开各种证明,证明先天性心脏病的,证明脑部残疾的,那会儿生二胎,和有钱没钱关系不大,生,多生,是执念。年以后,生二胎的要么香港,要么美国,生,多生,谁家有两个孩子,谁家就是有钱。二胎*策放开后,人们到像是泄了气,好像一块糖我吃不到,很想吃,但是给我吃了,我又意识到这玩意儿蛀牙了。现在,有遥遥领先之预言说,生呀,随便生吧,再也没人管了。然后大家觉得,这太可笑了,随便生了,可不能随便养呀!看过一个笑话,说给你一百万,会不会考虑生二胎。出这个题的人图样图森破了,一百万够养一个孩子吗!但是现实是一毛钱都不会有人白给的。生,或者不生,钱包说了算,房价说了算,学校资源说了算,医疗资源说了算,社会福利说了算。
生不生,生几个,自己权衡清楚了,别被生孩子和*策的这几毛钱关系搞晕了。
于是我们发起了“不再有生育限制的未来,你会生几个?”的投票,不到两天,收到了接近名读者的投票:
没错,就算生育*策放开,80%的妈妈们也最多要两个孩子。
先来看看几位妈妈的留言吧,句句说出了众多家庭的心声。
看完这些妈妈们有抱怨、有调侃和有真实经历的分享,第一个感慨是社会进步了,我们拒绝生育的背后其实更是源于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实现多元的认知。
第二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这个时代养育一个孩子要求家庭财力、人力、精力的全面储备,还需要*府社会对于安全、医疗、教育资源、房价、育儿嫂市场发展、养老问题、女性的职场保护*策、全社会对于男性家庭参与感的提升等等多方面的提升和*策保障。
总结下来,就是家庭的压力、社会资源的紧缺、个人价值实现三个方面,让我们在多子女*策下,依然望而却步。
每一个家庭都在高昂的房价、教育费用的高投入、
父母的年迈、职场危机下负重前行
先说说养的问题,80后、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如果身体好,愿意从家乡来到子女的城市帮忙,应该是最经济最安全的解决方案。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住房,不是每个家庭都负担的起两套房(或租或买),所以三代同堂成为了更多家庭的居住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两代人生活习惯的矛盾、育儿理念的不合、婆媳矛盾的升级、父母离家的不适。总之,要想父母帮忙带娃,全家大人都要在生活理念和习惯上让步,才能继续下去。
如果没有父母的帮衬,育儿问题就上升到钱和安全的问题上了,二胎*策放开后,育儿嫂的供不应求,导致了工资一路攀升,在一线城市-不等是常态。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如果养一个孩子,每个月的成本都要多出一个社会平均收入的开支,更何况两个孩子呢?就算钱的问题解决了,寻找到合适的阿姨几乎成了妈妈们最头痛的一件事。安不安全?人可不可靠?带孩子细不细心?
这两种情况都还算好的,毕竟孩子能够在身边长大,当了妈以后我最心疼那些因为父母不得已要把孩子送回老家给爷爷奶奶照顾的孩子们。
其次,说说育的问题,那种“只要喂饱就长大”的时代早就过去,每一对父母都会尽力给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资源,而这个目标的背后是财力、精力的高度付出。
除了钱,必须有家人陪读是大多数低龄孩子教育的现状,陪读妈妈成为了周末和晚上各种辅导班和咖啡厅一道常见的风景线。
除了养育孩子,家庭的压力还有很多,80后稍微晚了点买房的,都还在经历着每天被房贷叫醒的噩梦;迈入30岁以后,朋友们在一起聊天的话题就多了一样,父母的身体,异地就医、养老安排等等;中年的职场危机,社会加速变迁带来的行业转型、年轻人的长江后浪之势,是每一个职场父母无比焦虑的根源。
每一个负重前行的家庭,轻松育儿谈何容易?
社会在进步,*府在努力,
然而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说在育儿的路上,父母最在意什么,那一定是安全!然而频繁曝出的人贩子偷孩子手法的升级、三色幼儿园的虐童、低龄孩子被性侵的罪恶事件,让哪一对父母可以泰然处之?当然,恶性事件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能因为低概率事件而盲目下结论,可是这就是0和1的问题,只要发生,对任何一个家庭就是%的无法弥补的伤害!
除了安全,让每一个家庭无比焦虑的还有医疗和教育资源的短缺和不平衡。出生人数的增长,让原本就不充裕的公共资源显得愈发紧张。
医院门诊大厅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年出生人口万,比年多出了万,其中二胎孩子人数万,二孩及以上占年全年出生人口超过45%。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十三五”期间是全面二孩*策效应集中释放期,年出生人口在万人-万人之间。
从怀孕开始的建档、到每一次孩子生病的彻夜排队挂号,医院的扩充确实给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了便利,也缓解了医疗资源的紧缺。但是医生的培养、医疗体系的建设,都不是一个短期工程,我们要做好花大价钱或者排队的准备。
医院排队候诊的人群
自从孩子2岁以后,我开始研究小学和学区房,也和众多父母一样,深深的感受到这是一场家庭实力的较量,当然你可以选择不入局。从幼儿园开始,公立园成为了即使在家门口也让你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好的私立园除了钱包的厚度也不是想进就能进;普通的私立园也供不应求。
最近北京推出的多校划片,确实是*府在为教育资源平衡和为学区房降温上做出的巨大推动,然而*府低估了望子*的鸡血妈妈们即使在概率面前也会全力以赴,前仆后继,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会付出%的努力,这是一部分妈妈们的心声。然而就是这一部分家长们,足以支撑教育高地学区的房价,结果就是让普通家庭在圈地竞赛中渐行渐远。
当然,绝对不是说名校是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这场马拉松的终生教育道路上,我们还是有很多选择的,只是如果孩子们可以在更均衡更公平的环境下接受教育,做父母的会少了很多焦虑。
很多父母说,我们小时候就上着家门口的学校,不也一样考上大学留在了大城市扎根了嘛?我的孩子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时代的环境变了,绝对你的出路是相对排名,你的小时候有某思吗?每个孩子要学几门技能吗?你身边出国的多吗?然而,今天的竞争环境都变了。
都说亚裔父母最在乎教育,那是因为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教育至少可以实现阶层的不滑落,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时代最美好真实的故事之一。
在医疗教育等资源紧缺和拉开差距的当下,我们陪着孩子一路披荆斩棘,谈何轻松?
作为育儿绝对主力的妈妈们,
谁来保证她们的职业发展,个人利益?
对于一胎家庭,很多妈妈还是会选择继续自己的职业追求,然而不是每个企业和单位都会对育龄女性那么友好。
就算大多数的企业不歧视,生了孩子以后的妈妈们,精力实在是牵扯太多,就算有家人和阿姨的帮忙,在绝大多数家庭,妈妈也是不可替代的绝对育儿主力。
喂奶的是妈妈,陪睡的是妈妈,陪玩的是妈妈,陪读的是妈妈,幼儿园和学校的一切活动也都是妈妈们是主力。
除了孩子们天然更喜欢妈妈陪伴以外,这个社会依然对于男女分工开始有着天然的界限,几个男人坦然做全职爸爸呢?似乎家庭是女人必然的选择。
除了职场妈妈,全职妈妈的保障也没有那么健全。二胎时代越来越多妈妈们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了全职妈妈,陪伴孩子成长的确可以带来很多乐趣和收获,然而家庭的所有经济支柱都转移到爸爸身上,从概率上来说,两个人的抗风险能力通常比一个人强。新婚姻法对于财产的约束,并没有对于全职妈妈有任何利好。
在这个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的时代,和妈妈们谈工作生活平衡,谈利益保证,从何谈起?
取消生育限制是社会的进步,
生几个孩子是我们的慎重选择
取消生育限制,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权,这是进步。然而,对于生命的尊重,生活品质的要求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更是我们个体进步的体现。
生TA,就要尽力爱TA,生命的选择是为了提升幸福感。做个负责任的父母,是我们的第一堂必修课。
作者:三个妈妈六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