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文末福利
AndreasGrüntzig开创介入心脏病学
介入心脏病学,由AndreasGrüntzig教授开创,他在一名意识清醒的病人身上进行了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整个介入过程中只使用了球囊扩张了冠状动脉狭窄段。而冠状动脉经皮治疗方法的发展(比如:定向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术及支架植入术)等却花费了近20年的时间。
AndreasGrüntzig(-)
AlainCribier开创性地进行瓣膜病介入治疗
在先天性心脏疾病治疗发展过程中,突破性的工作几乎全由“技术精湛的”介入心脏病学专家默默地完成,比如第一例肺动脉球囊扩张术及第一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直到AlainCribier开创性的进行瓣膜病介入治疗工作才将介入心脏病学扩展到冠状动脉以外的领域。
21世纪是经皮介入治疗技术时代
20世纪90年代,经导管治疗发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如今,其包含颅内血管介入治疗,颈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弓重建及其他血管如降主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动脉等的介入治疗,还包括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如ASD、VSD、PDA等),以及最近的左心耳封堵,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瓣反流和二尖瓣狭窄等的介入治疗,当然,还有肥厚性心肌病的室间隔无水乙醇消融治疗。
Absorb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结构和设计(高分辨率显微镜图像)
药物洗脱支架是继PTCA后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又一里程碑
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出现在令人欣喜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一些不安。主要问题是药物对支架表面内皮化的抑制以及药物载体(即多聚物)对血管壁刺激导致的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的后果可能是晚期支架内血栓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的追赶效应。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技术和策略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带旋磨头、控制台、Rotalink推进器的Rotablator系统
A.单个推进器可用于多个旋磨头交换;B.钻石涂层旋磨头在导丝上前进,扭矩通过特氟龙涂层的4.3Fr鞘管传递;C.控制台和脚踏板。
高度专业化的介入医师的发展之路
由于治疗方法的多样化,介入心脏病学医生高度分化,他们分别致力于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分叉病变,主动脉狭窄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夹合术及二尖瓣置换术等的介入治疗。
高度专业化的介入医师的发展,需要深入了解非常具体的细节,以便有效和安全地完成介入治疗。例如,针对左心耳封堵及二尖瓣夹合器的植入而进行经室间隔的穿刺是完全不同的,并且需要在线3D成像以及对穿刺部位的3D尺寸的精确测量,其必须精确到室间隔下方、上方、后方等几毫米处。因此,新一代的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症状、技术、病变类型和影像学的非常细致的分析,并且可能在某些时候失去“全局观”。因此,我们要赞扬第二版介入心脏病学的编辑们,因为他们对该领域进行了整体的描述,这是一个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SCAI主席领衔,全球顶级介入学者共同编写的《介入心脏病学:从理论到实践》第2版面世
由SCAI主席领衔,全球顶级介入学者共同编写的《介入心脏病学:从理论到实践》(第2版),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药理学、结构心脏病学介入治疗和血管疾病腔内介入治疗等方面分别阐述,每一章从病理生理学背景和相关病理学开始,到治疗机制、器械描述、操作规程、风险、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和随访,并采用了近几年来的重要临床研究来佐证不同介入治疗方法及不同器械的临床效果,让读者在了解具体规范化操作流程的同时,启发、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和兴趣。既可作为初学者入门的案头工具书,又可为介入专家进一步提高及开展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原著者:GeorgeD.Dangas,MD,PhD,ProfessorofMedicineattheMountSinaiSchoolofMedicineandDirectorofCardiovascularInnovationattheZenaandMichaelA.WeinerCardiovascularInstituteoftheMountSinaiMedicalCenterinNewYorkCity.
主译:曾和松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兼大血管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会员
湖北省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SCAI(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会员
亚太介入心脏学会理事会成员
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会员
中国胸痛中心评审专家
湖北省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内科急危重症杂志》《临床心血管病》《心脑血管病防治》《医院》等杂志编委
好书试读
原价元
首发钜惠元
以下内容取自《介入心脏病学:从理论到实践》(第2版)第1-2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纤维增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内膜上形成的斑块可以引起血管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从而导致缺血。虽然斑块形成的确切启动因素仍不明了,但人们普遍认为内皮损伤是其启动因素,这可能是由吸烟、高血压或免疫损伤等因素引起的。损伤的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内皮下巨噬细胞吞噬大量循环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经由修饰后,导致内皮细胞进一步的损伤,随后更多的巨噬细胞募集,成为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沉积在血管内膜中。同时,为了修复血管内皮功能,平滑肌细胞从中膜迁移到内膜中增殖,并产生结缔组织基质形成纤维帽覆盖脂质核心,导致病变进一步增厚。斑块随着病变的慢性进展逐渐扩大,分为稳定性或不稳定性斑块(图1-1、图1-2),其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的发生。
图1-1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是炎性渗出较少。这种病变由纤维帽覆盖在脂核上形成,伴随着少量的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渗出,脂核由细胞外脂质、胆固醇结晶和坏死物质构成,纤维帽主要是由存在于胶原-蛋白聚糖基质中的平滑肌细胞构成
图1-2不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不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更薄且富含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纤维帽“肩部”区域的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文:久教授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
排版:可可
文末福利
即日起至年7月24日24时止,在本文评论获赞最高者,可免费获得原价元《介入心脏病学:从理论到实践》一本。赶快评论点赞吧~~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焦点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