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你们学校的校园里,会不会经常见到身有残疾的同学?在不少大学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校园里即使偶尔见到拄拐坐轮椅的,也一般是由于打球运动时不幸摔伤,更别说是对于学习课程和设备有特殊要求的视觉听觉障碍的同学了。
多年以来,真正的残疾学生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学里比例一直相当小,这种现状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才能对此带来变化呢?
假如霍金生在中国,
我们还能看到《时间简史》吗?
出国留过学的同学都应该清楚,在欧美大学里,残疾的学生和老师都随处可见。
不仅各种轮椅小车到处跑,还经常能够在校园里看到牵着导盲犬行走的盲人学生,以及在课堂上遇见需要特殊工具辅助学习的聋人学生。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剑桥大学的数学物理教授霍金,他的著作《时间简史》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大学生里没听说过的他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可能很少。
陈上高中时也曾经为了提高自己思想深度,在女神面前装逼而把《时间简史》拜读了一遍,但压根一点没读懂。没办法,境界太浅领会不了大师的深邃思想。
霍金20岁刚出头就患上了运动神经病,四肢肌肉萎缩,无法写作。30多岁时因患肺炎而接受手术后,又失去了说话能力。他行走靠轮椅,写作靠高科技语音合成,用自己的大脑掌控仪器写作。
但霍金在剑桥大学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且顺利地获得了教职,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现在这样一位得到全世界尊重的科学大家。
他这段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探寻科学真理的求学经历,前两年被拍成了一部电影,片名叫《万物理论》。
片子里扮演霍金的男演员埃迪.雷德梅恩还靠这个角色成功捧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这部电影拍的确实不错,推荐同学们看看。
当时在看这部电影时,看到霍金拿被医生诊断只有两三年可活的生命,去死磕宇宙起源的秘密,过程中所经历的重重困难,我不禁开始想:假如霍金生在中国,这个故事会是怎样?
关于大学里的残疾学生,有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对比数字:
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年全国普通高校录取残疾学生的人数,5年间进入普通高校就读的残疾学生共有3.5万人,而同样的5年里,中国高考总共录取了万名新生。
据此测算,这期间中国大学录取的学生中,残疾人的比例仅占0.11%,差不多相当于个人里才有一个。
与上面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美国*府问责局(US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公布的数字,在美国高校中,残疾学生的比例达到了11%。
当然,中美之间关于“残疾”的定义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美国把“注意力缺乏症”“阅读困难”等也算在残疾之中,而中国的残疾标准则相对严格,不少有争议擦边球的情况按照中国的标准往往都不被视为残疾。
倍的比例差距,能够明显体现出中美两国大学,对于残疾学生的友好程度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确保残疾人上大学的权利
是实现社会公义的需要
在中国,残疾人想要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一共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参加国家专门为残疾人设置的特殊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进入在某些大学设置的特殊高等教育学院。
目前全国开设了特殊教育学院的高校有20多所,包括北京联大,长春大学,天津理工等高校,目前都采取每所学校单考单招的形式。
特殊高等教育考试在考试内容和程序上,都考虑到了残疾学生的特殊需求,这些特殊教育学院的建立给残疾人走进大学打开了一扇门。
但这些特教学院能够开设的专业往往很有限,名额也没法满足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目标,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则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参加普通高考进入一般的大学就读。
从近些年教育部实行的*策来看,也是越来越强调让残疾学生能够和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的融合教育。
从年开始,国家对于残疾人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首次为盲人考生提供盲人试卷,首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实行残疾学生单考单招。
同时在高考的招生录取环节,也开始有各级残联参与,挨个考生的案子来盯,以保证不出现之前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的,残疾考生考上大学却被学校以种种理由拒绝,达到分数线却不能录取的情况。
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在使劲,但目前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仍然非常低。
从年开始,国家首次对于残疾人参加高考制订了特殊规定,允许听力残疾考生经申请批准后可以免除外语听力考试,允许视力残疾考生携带盲文笔等设备进入考场。
但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年度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监测报告》,年中国18岁以上的残疾人里,接受过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仅占0.5%,而从未上过学或者仅有小学文化的则占了七成以上。
也许有的同学会认为,现在的大学教育早就已经进入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阶段,大学本科文凭根本不值钱,这些残疾同学,特别是一部分行动严重不便生活无法自理的同学依然坚持学习,难道不会得不偿失吗?
但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不应该拿钱为标准衡量的。
一个残疾人能够接受大学教育,收获的远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还有知识,友情,宽广的视野,参与社会生活的勇气,积极的生活态度。
虽然如果这些严重残疾的同学如果放弃读书,就能不用经历很多求学路上的困难,但他的生活也可能从此就只呆在室内,没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美丽的事物。
同时,大学里的残疾师生,也能作为身边其他健全同学的励志标杆,他们的存在也能够激励更多同学更加努力地学习。
比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矣晓沅同学,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他只能靠轮椅行走,连转头抬手这样的活动都十分困难。
但他不仅靠自己的努力和学校同学的帮助适应了清华的学习生活,还在辩论、演讲、编剧,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的成就,最终获得了年度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清华大学邱勇校长还号召全体清华人学习矣晓沅自强不息的精神“晓沅的轮椅在清华园中行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而身边就能接触到残疾同学,也会让大学生学会给予残疾人应有的尊重,愿意为弱势群体奉献。这些关乎心灵的课程,是其他的教育方式根本没法代替的。
正如知名反歧视公益人士、香港中文大学客座研究员陆*所说,“身残志坚的教育工作者形象,更能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将起到任何语言教育都难以达到的‘为人师表’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更加有利。”
肢体上的残疾会限制残疾人的行动,但不应该限制他们的心灵。而为他们提供条件让他们能和健康学生一样接受教育,应该是基本社会公义的要求,不能因为建无障碍设施要花钱而拒绝他们的受教育权利。
校园里的无障碍设施
同样能够帮助健全人自己
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不少身体上有各种问题的残疾人都可以和健全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甚至拿硕士博士学位,当教授搞学术研究,甚至像霍金一样成为一个领域内学术大牛的残疾人也比比皆是。
在欧美的大学里,无障碍设施随处可见,坐着轮椅去上课,上厕所,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一般都不会有任何问题。
不论是在食堂,教学楼还是图书馆,厕所里设有专门供残疾人使用的特殊厕所,有专门的扶手等设施供行动不便的学生也能顺利使用。
别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就不提,就校园里全面普及残疾人专用厕所,这件大家都能够直观感受到的事情,全中国有几所大学能够做到?
这些无障碍设施,不仅能够服务那些终身残疾的师生,对于因为虽然身体健康,但因为事故暂时失去运动能力的学生,也能提供非常重要的帮助。
生活中谁都免不了磕磕碰碰,大学生,尤其是男生平时的剧烈运动比较多,打篮球踢足球这样的运动都有相当激烈的身体碰撞,也更容易不小心摔到哪了。
陈大夫当年上大学时,邻班就有一个男生,就因为在和同学踢足球时被铲了一脚而造成一条小腿骨折,跌倒着地时手扶了一下地也摔了个骨裂,不得不坐上了轮椅。
但我们的宿舍都在五楼,而且山建大当时所有的宿舍和大部分的教学楼都没电梯。爬五层楼在他健康时也就是一抬腿的功夫,到他坐轮椅的时候就成了难于登天。
宿舍住不了,他的家人又是在外地没法长时间来照顾他,只能回家休养。结果他好几个月都不能正常上课,最终只能推迟了一年才能毕业。
假如我们身边也能有健全的无障碍设施,像他这样因为各种意外受伤的同学,也就不用这么长时间休学养伤,不知道能够节省出多少人生中的一年。
陈大夫前两天走路时,也不小心踩到石头崴到了脚踝,而且伤得比较严重,到了接近一周几乎没法走路的程度,感受了一段时间类似残疾人的生活。
虽然就拄了短短的半个月拐,但当你身体有困难时,那种着急而又无助的感觉,你体验过一次应该就不会忘记。
当你只有一只脚能用,另一只脚一着地就疼得受不了,完全没法让二百多斤的庞大身躯保持平衡,但肚子又疼得要死时,面对一个没有任何扶手等保护设施的厕所蹲坑那种无奈,我是有亲身的体会的。
在这时,你会不会希望,如果我们学校也能建几个无障碍厕所就好了?
而且大学里也经常有不少年纪比较大的教授老师,或者是童心不老的年长学生。
他们限于年纪难免身体上不方便,这些无障碍设施也能够方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