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脏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当娃问妈妈,你会死吗,宝妈怎么答影响
TUhjnbcbe - 2024/8/19 16:18:00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医院主任医师顾晋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顾晋表明:“优生是一种权利,优死同样是一种权利。”事实上,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这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禁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死亡的阐释都很缺乏。

关于孩子的死亡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孩子主动问家长。前几天,诺诺家的小猫咪死了,诺诺亲眼看着它抽搐、口吐白沫而亡,感到非常害怕,从此以后她的身边再也没有咪咪了。晚上睡觉前,4岁的诺诺第一次问妈妈关于死亡的话题,她说:“妈妈,你也会死吗?”

妈妈这才意识到白天发生的事情给女儿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她犹豫了片刻,告诉孩子“妈妈也会死,我们大家都会死”,没想到诺诺听完这句话居然哇地一声哭出来,她大喊“我不想和妈妈分开”,妈妈哄了好久诺诺才入睡,妈妈开始反思自己,不应该让她这么早直面死亡,再或者她还有更好的答案。

有的家长则认为这是一个不吉利的话题,往往在孩子发问时讳莫如深,反而让孩子产生了更大的疑惑和恐惧。大部分家庭对这个问题是选择性无视的,家长认为随着孩子渐渐长大,靠他们自己理解和面对就可以了。他们觉得孩子如果没有经历过,怎么讲都不会懂,也觉得不必和孩子说太多。

总结一下大部分家长的做法,要么让孩子直面死亡,要么虚无地让不经世事的孩子自行体会,这样真的好吗?

“死亡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失去什么?

从未接受过“死亡教育”的娃,在偶然一次面对死亡的时候会感到非常无助和害怕,就像小诺诺看着自家的宠物猫死在眼前,而家长根本就没留心引导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突然被放到接受和观摩死亡的场景当中,严重的会做噩梦,身体不适,胡言乱语,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对于小孩子来说,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是最为明显的,但其实更为可怕的是心理上的创伤。很多没有接触过死亡教育的娃,在目睹亲人离世时的悲伤和忧郁情绪,很可能形成一生的阴影,感到“人人都会死亡”、“所有人都会离我而去”,从而产生悲观思想。

再来看一组数据:自杀是中国第五大死因,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近30万;自杀是中国15至34岁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竟高达15万人以上;除了自杀成功者,每年还有约万的自杀未遂者。

不懂死亡的意义,也就丧失了生存的动力,现如今很多青少年自杀、犯罪的比率逐年上升,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很轻易地就对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死亡教育的缺位,让孩子失去了热爱生活的勇气,失去了敬畏生命的感受,容易变成一个在自己的世界里为所欲为的人。

就像柴静在《看见》里有一篇是《双城的创伤》,讲述六个孩子接连自杀的事情,读来让人触目惊心。为了证明他们的友情相约自杀,这样的方式合适吗?

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泰戈尔说:“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在“重生轻死”的中国,其实无论怎样避讳“死亡”这件事,它都会如影随形,一直跟在人们左右。死本身就是生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先正视死亡,让孩子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儿,才能教会他们正确看待死亡。

1、通过绘本阅读让娃理解死亡

如果不想直接让孩子置身于生离死别的境地,绘本阅读是非常好的开展“死亡教育”的启蒙方式。绘本会以孩子的语境和他所能理解的程度,来向孩子展示死亡这件难以接受的事情,并最终让孩子理解死亡的事实。

比如《一片叶子落下来》《和猪奶奶说再见》《獾的礼物》等等,家里至少要有一本关于这方面的绘本,毕竟死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丹麦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的爷爷变成幽灵回来找孙子小艾斯本,他说自己忘记了什么重要的事,于是小艾斯本和爷爷一起寻找。

爷爷努力回忆一生经历的那些生活点滴,两个人一起找啊找,最后爷爷想起来了,说:“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祖孙俩都哭了,爷爷最终安心地离去,读来感人至深。

2、引导孩子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小孩子的自控力还不够强大,面对死亡他们容易出现悲伤过度甚至恍惚的情形,这是小孩子独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不良情绪的宣泄工作,不要让孩子大悲伤身,减少能触发孩子忧思的场所,安抚并陪伴在孩子左右,直到她能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

此外,家长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舒缓情绪,发泄郁闷。比如带孩子参加户外运动,让孩子通过锻炼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力,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或者带着孩子绘画,听优美的音乐,练习书法都可以,让隐藏在孩子内心的情感流露出来,促进身心健康。

有时候让孩子哭一哭并不是什么坏事,父母不要无端指责孩子“胆小鬼、没出息”,也不要看成是孩子不懂事的表现。忍住不哭的孩子看上去很乖,可是内心却充塞着不安。要告诉孩子,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美好的记忆还在,和孩子共同培养起来的感情还在,离去的亲人会一直爱他。

3、帮助孩子观察自然认识生死规律

有时候,父母也要让孩子做一回“林黛玉”,将死亡教育融于自然,认识生死规律,就是最好的课堂。通过让小朋友去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观察花草的四季变化,返璞归真,加深对死亡这一概念的体会和感悟。

让孩子有机会看到生命的绽放、衰败和终结,来一把“黛玉葬花”,认识到花开花谢终有时,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孩子也能坦然地面对生死,并不会对死亡这件事感到恐惧,而是感到死是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归,就像落叶亲吻大地一样,自然而又真实。

4、教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父母要不失时机地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不要对生命抱有悲观和厌世的情绪。小小年纪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少年弑母后还能若无其事地谈笑风生,动辄就以出走、轻生来威胁父母,这样的孩子都是“死亡教育”极其失败的例子。

越是外表看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娃,内心往往越是脆弱不堪。家长要告诉孩子,生命虽然最终会以各种方式终结,但不代表过程全无意义,要帮助孩子形成平和的心态,在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时有正面面对的勇气,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最后,“死亡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消除孩子的“死亡焦虑”,而更大的意义是通过“向死而生”的方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娃问妈妈,你会死吗,宝妈怎么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