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蒋辉)“我的心好乱,要一些空白……”家住郧西农村的朱先生,已被持续性房颤困扰10年,心慌气短让他粗活重活都干不了。3月7日,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运用marshall静脉消融术,让他在术中心跳就恢复正常,这一技术在国内达到了先进水平。
40岁的朱先生,10医院就检查出有持续性房颤、左心房扩大,但当时他想着自己年轻,未把这个病当回事儿,没有进行特殊治疗。后来,高血压、糖尿病、房颤叠加在一起,让他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年纪轻轻就干不了活儿,也让家庭少了持续的收入来源。
最近半年来,他心慌气短的感觉越来越严重,稍微活动一下心就怦怦跳,家人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后来,在熟人的介绍下,他来到医院就诊。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陈继舜通过心脏彩超检查发现,他的左心房48mm、左心室55mm,心房肥大已经非常严重,因此陈继舜组织全科会诊,给他制定了科学的诊疗计划和手术方案。
“像他这种情况,一般不会考虑手术治疗。但他年纪并不大,未来还有很长时的路,恢复窦性心律、保障心功能十分有必要。虽然手术难度系数、术中风险都很大,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最终还是一致决定为他做消融治疗,给他一次恢复窦性心律的机会,让他回归正常生活,继续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陈继舜说。
3月7日,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闵新文的指导下,陈继舜同心血管内科二病区王越、心血管内科一病区肖金平两位医生一起开展手术,通过股静脉穿刺,隔离双侧肺静脉,然后实施无水酒精消融术,标准房颤消融术式让朱先生在术中就转为窦性心律,症状明显缓解;术后复查显示,他的左心房和左心室也有所缩小,住院观察3天左右就痊愈出院。
闵新文介绍,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的机率会明显增加,且致残、致死率极高,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射频消融已成为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持续性心房颤动因复发率较高、消融难度大,是房颤消融领域的最大难点,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射频能量对于Marshall韧带等心外膜结构的干预不充分、不彻底,而经心内膜途径的导管消融难度极高。
“经导管途径进行Marshall静脉的无水酒精化学消融是房颤消融领域一个重大的技术创新,在国内尚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医院房颤中心持续性房颤的综合导管消融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以为鄂西北广大的房颤、房扑等复杂心律失常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闵新文说,科室先后选派多名骨干到浙江大学医院进修一年,主攻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目前科室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此外,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引进IVUS(冠脉血管内超声检查),能精准实现“万花筒里看万花”,不仅可以定量测定分析血管直径、狭窄程度,还可明确冠脉病变的形态、性质及病变分布,观测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消退,评价血管壁的张力和顺应性,大大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心病介入诊治提供了有利保障。
而引进的OCT(冠脉光学像干断层成像技术),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又称“光学活检”,可以提供冠脉管壁更加细微清晰的信息,准确鉴别斑块的稳定性,便于对患者做出最有利的诊断方案,优化手术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先进的技术和顶级的设备,是实现学科发展、护航百姓健康的基础,依托“五大中心”建设,借助湖北省“”攻坚工程,心血管内科逐步建立起心血管疾病“筛、防、救、治”一体化网络,极大提升了区域心血管重大疾病救治能力,为保障十堰人民群众心血管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