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脏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心的神明功能与中医治疗理念
TUhjnbcbe - 2025/7/30 17:20:00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五脏中“心”的另一大功能,即“心藏神”。对于许多初涉中医领域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心主血脉”这一概念可能并不困难,然而对于“心藏神”这一观点,则往往感到困惑。中医理论中,心被赋予了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记忆、情绪等神志活动的重任。虽然这些功能在日常认知中往往与大脑联系在一起,但在中医的视角下,心才是神明的核心所在,而大脑更像是心的辅助工具。我们观察发现,与精神、思维、情感相关的词汇,如“心神不宁”、“心慌意乱”等,都蕴含着深刻的心字含义。这些词汇不仅描绘了内心的纷乱状态,更体现了心在神志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要深入理解“心主神明”的概念,首先得明确“神明”的具体内涵。一、神明的定义

神明,这一概念涵盖广泛,常被用来指代事理的深奥与神奇。诸如“阴阳不测之谓神”,以及“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说法,都体现了神明的深不可测与神奇功用。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神明同样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含义可概括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上的神明,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人体整体生命状态的一种高度抽象与概括。它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以及动作等外在表现来反映内在的神明状态,这种状态在中医中被称为“神气”,是望诊时的重要观察对象。而狭义上的神,则特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这些活动由心主导,体现了人的神明之所在。二、心主神明的理论支撑

现代医学视角下,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被视为大脑的独特功能,即大脑对外部世界事物的反映。然而,中医则独树一帜,将神志活动与心脏紧密相连。其理论依据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中医认为神志活动与五脏息息相关,尽管心的主宰地位不容置疑,但神、魂、魄、意、志这五种精神活动实际上分别与五脏中的心、肝、肺、脾、肾相对应。同时,这些精神活动还与七情(喜、怒、悲、忧思、惊恐)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神藏五”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不仅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力指导,还包含了丰富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方法,其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远早于西医的心理医学。

其次,中医强调心是精神活动的发源地。心被赋予了“君主之官”和“神明之府”的重要地位,意味着它是精神活动产生和依托的关键脏器。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心是接受外界信息并作出反应的核心器官。

最后,中医还认为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负责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运行,为全身输送必要的营养。正因如此,心在主宰血脉的同时,也承担着主神志的重要功能。一旦心的主血脉功能出现异常,必然会导致神志的改变。总之,古人将心尊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这与其藏神并主宰神志的职能密不可分。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他指出:“心为脏腑之主,统领魂魄,涵盖意志。因此,心的忧动会影响肺,思动会影响脾,怒动会影响肝,恐动会影响肾,这些都证明了五脏唯心所使。”同时,他也提出:“情感上的伤害,虽然五脏各有反应,但究其根源,无不源于心。”这进一步印证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五脏,但核心仍归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所掌控。

现代研究也在逐步证实这一论断。心脏不仅作为实质器官发挥血泵的机械作用,还分泌出能作用于大脑的分泌物。这并非空穴来风,比如西医近年来发现肺脏除了呼吸功能外,还具备许多内分泌功能,如产生、释放、激活及灭活内分泌激素等。而中医理论早在千年前就已指出肺除了主气、司呼吸外,还有“主治节”的作用,即协助心调节整体功能。肺通过调节内分泌激素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尽管中医当时并未使用这些内分泌激素的名词,但在临床治疗上已开始运用理肺之药来达到维持人体内稳态的目的。随着人工心脏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的内分泌物质的重要性将逐渐显现,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医心主神明理论的正确性。心脏是否分泌激素?这一问题在年得到了初步证实。据报道,黎巴嫩学者那莫尔博士发现,心脏会分泌一种直接进入血液的激素——ANF,它能减轻动脉血管的压力。尽管目前仅发现这一种心激素,但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心激素被揭示。

当然,这只是科学探索的一小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心脏与人的心态和性格之间的关联。东北一位56岁的大爷在接受心臓移植后,性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变得更为活跃,甚至产生了寻找年轻伴侣的念头。这种心态的转变,西医尚无法解释,但传统中医却能给出答案:心神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类似的现象并非孤例。在英国也有类似的案例,一位女性在移植了一位年轻男性的心臓后,性格和行为都出现了显著的男性化特征,如喜好喝啤酒、改变社交习惯等。更令人惊讶的是,她在一次散步时脑海中竟然出现了另一个年轻人的形象,并牢牢记住了他,甚至尝试与他交流并了解了他的名字。后来,她凭借这些信息成功找到了给自己移植心臓的人,也证实了捐赠者生前的一些特点和爱好与她现在的习性完全吻合。

这些案例都进一步印证了中医关于心主神明的理论。心的内分泌物质和心神的作用,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理状态,也在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和心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心脏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这无疑将为中医心主神明理论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值得一提,那就是甘麦大枣汤的应用。这一方剂源自《金匮要略》,专门用于治疗脏躁症。据《金匮心典》记载:“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有如神灵……”同时,《内经》也指出:“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这进一步印证了心主神明的理论,而脏躁病恰恰与心神有关。临床上,脏躁症常表现为神经官能症和失眠等症状。甘麦大枣汤的制备方法是将1~2汤匙面粉先用少许凉开水调匀,再冲入煎好的甘草、大枣汁中,趁热内服。该方剂中,甘草的甘缓作用有助于调和脾胃,小麦则养心气,大枣则健脾补中。虽然药方简单,却能心脾并补,达到养心安神的效果。此外,将小麦改为麦面粉后,效果更佳,特别是对于治疗失眠而言,使用面粉效果更显著。三、神的盛衰

神的盛衰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它可以通过患者的目光、面色、表情、语言、声息、意识思维以及体态等多个方面来体现。在众多指标中,双目、面部表情和色泽被视为最能反映神气盛衰的关键所在。因为人体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都会在面部有所体现,脏腑的精气也会上荣于面目,而目系则与脑相连通。因此,中医有“神藏于心,外候在面目”的说法。

在临床上,我们特别需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心的神明功能与中医治疗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