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廿年办学历史,六十余载风雨征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于繁华都市之中,秉“仁心仁术济苍生”之情怀,以谋求国家强盛、探究科学真知、践行医学使命、传承文化精粹为己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于培养有灵*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即日起,官微推出“学四史知院史”系列,循前人足迹,回溯一代代医学人的使命担当。今天推出第十五期:心系儿童、薪火相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发展纪实。
一、学院概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始建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建的历史最为悠久的儿科系之一,她不仅铸就了赫赫有名的儿科品牌,某种程度上可谓开创了中国儿科医学独特的教育体系。历经60余年的岁月洗礼与传承,从最初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再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直至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儿科人代代相传,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岁月,书写了中国儿科医学教育史上的华彩篇章。
目前,儿科学院综合实力雄厚,医院儿科、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儿科和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搭建了强大的医疗、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拥有多个包括呼吸、重症医学、儿外科等在内的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多家省部级医疗诊治中心,多个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数十支高层次儿科人才队伍,同时,还拥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新生儿围产专科基地、小儿麻醉专科基地。医、教、研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1)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整体实力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小儿外科畸形诊治、危重新生儿诊治、新生儿疾病筛查、新生儿听力障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胎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内分泌遗传、血液实体肿瘤诊治、消化营养等均达到国内顶级,国际先进水平。
儿科目前拥有床位余张,12岁以下儿童的年门急诊人次余万,年出院近3万人次,年手术约1.8万人次,成为儿科医院之一。新华儿科拥有2个市级以上研究机构: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临床诊治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7个交大临床专病诊治中心。年成立的新华临床研究中心更是为推动儿科临床研究工作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十三五”规划中重大学科战略项目“千天计划”于年6月1医院正式启动,“千天计划”医院的优势临床资源,搭建产科和儿科两大随访平台,创建完善的人群资料、临床资料和生物样本相结合的生命早期数据信息库,为研究人员以及临床医生进行前沿性的基础科学或临床研究提供巨大的支持。
此外,医院儿科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外知名医学院、医院、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合作交流项目,年10月,新华-哈佛医学与创新合作项目启动,双方在管理体系、学术内涵、培训平台、海外医疗资源等多个领域开展更为多元深入的合作,儿科将迎来新一轮的全面发展。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由上海市人民*府与世界健康基金会于20世纪90年代立项建设,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时任医院题写院名,时任美国总统夫人希拉里医院开张剪彩。年,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年5月,医院建院20周年之际,美国总统唐医院致以贺信。
医院拥有31个临床科室,规划床位规模张,实际开放张。其主要特色有:①具有良好的国际化发展背景。医院目前与十多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国际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了姐妹合作关系,分别组建了8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中心/基地。②总体疾病诊医院前列。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若干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所。小儿心脏中心、血液肿瘤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儿童诊治中心,医教研结构完善,代表国内该领域最高学科水平。近年来,医院疾病诊治疑难危重度指数(CMI)位列市级领先。③医疗质量处于先进水平。年成为国内首家通过JCI医院医院;年问鼎上海市*府质量金奖。④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医院榜首,入围自然医院,先后以第一单位(或第一合作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医院获奖总数一半以上)。⑤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率先在国内创立医务社会工作部(年);率先启动西部、东北地区儿科医护人员培训计划(年);率先开展“一带一路”援助计划(年);率先开展“无哭声计划”(年)。于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3)上海医院。医院是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康复于一医院,前身是由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富文寿及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苏祖斐等前辈于医院,年更名为医院,年成为上海医院。医院两院区核定床位共张,门急诊量约万人次,年住院病人4.8万余人次,年手术例数3.5万余人次。医院是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上海市儿童急救中心、上海市新生儿筛查中心、上海市儿童康复中心、上海市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上海市新生儿先心筛查诊治中心所在地,也是医院发展研究院医疗信息研究所牵头单位。医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学科梯队完备,实验设备先进,是国家首批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遗传病诊断的试点单位之一。以著名科学家曾溢滔院士领衔的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始终瞄准本学科国际前沿,近50次荣获国家、部委和上海市重大成果奖励,重要科研成果曾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自然》等发表。近年来,医院多项成果获得妇幼健康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科技成果奖三等奖等殊荣。医院对外交流频繁,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奥地利、日本、新加坡、韩国、英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均有合作项目。
此外,医院儿科及国妇婴新生儿科亦各自拥有特色专业,皆可对医院医教研方面工作进行有力的支撑和补充。
二、历史传承再发展年3月2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正式成立,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科系。初期,系部设在儿医院(医院),后又医院。
然而,医院的儿科基地在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中,逐步感到病区、教室、学生宿舍和场地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扩建新院工作被提上议程。当时的院领导高度重视儿科系发展,一方面着手调整充实儿科系领导小组以及系学术委员会,任命高镜朗为主任,富文寿为第二主任,郭迪、曹裕丰等为副主任;另一方面,在高镜朗等教授的呼吁下,院方明确提出:“到外面想办法,把儿科系搬出去。”本着“为工人服务就要到发展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地区去”的思想,负责人曹裕丰选择了人口多、产业工人多的杨浦区,并得到了杨浦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医院医院,医院新人、新事、新思想,也预祝建成后年年岁岁有新成就、攀登医教研的新高峰,医院以“新华”命名。年10月4日,医院正式开业,并作为儿科系的教学基地,曹裕丰为第一任院长,史泽亭为首任*总支书记。
医院建成后,儿科系于年底整体迁入,其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飞速发展,声名鹊起,全国各地的病人纷纷慕名而来,就诊环境拥挤不堪。卫生部和高教部为缓解这一情况,参照郭迪教授从当医院带回的建筑方案建成了一座新的儿科大楼,并于年5月医院,医院医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机制,创造了一个新的管理模式。
在高镜朗主任的带领下,教研组由初期的儿内、儿外、儿基和儿传染4个门类逐渐发展到13个门类(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儿科亚专业体系,为国内首家。至年,儿科系共聘有教授39名,副教授16名。
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
年,儿科系改名为新华儿科及临床医学系。
年,改制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医学院和新华临床医学院。
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
年9月29日,为进一步大力整合儿科优质资源,全面提升儿科学科建设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系正式升格为儿科学院,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儿科学院(见图1、图2)。
图17年9月29日,国内规模最大的儿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学院正式成立
图2授予各儿科专家儿科学院聘书,孙锟任儿科学院首任院长,江帆和吕志宝任儿科学院副院长
升格后的儿科学院,秉持儿科系60余载的历史传承,本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建设目标,致力于培养符合新时代有灵*的卓越儿科医学创新人才。学医院优势学科,以附属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及医院为主体,医院儿科,整合优势教学资源,统筹全局、合理规划、充分合作,朝着共享、共赢、共发展的目标携手前行,为巩固和提升上海交通医院在全国儿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科领先优势努力奋进。
三、专注教学强师资儿科学科自建设以来一直处于我国领先水平,并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优势和特色,涌现出了我国儿科医学界泰斗、一级教授高镜朗,儿童保健学创始人、终身教授郭迪,围产医学奠基者田雪萍,著名儿科专家富文寿,中国现代儿童营养学创始人苏祖斐,我国小儿骨科创始人之一吴守义,中国小儿外科的奠基人佘亚雄,我国第一位受正规训练的儿外科专家马安权,以及儿科学家、儿科医学教育家齐家仪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儿科学专家,被誉为“中国儿科医学人才的摇篮”。
新时代,儿科更是涌现出一批名医大家,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医学遗传学家曾溢滔,我国小儿心胸外科创始人丁文祥,国际知名儿科医学专家沈晓明,小儿外科知名专家蔡威,小儿心血管病知名专家孙锟,儿童保健学知名专家江帆等,使儿科教育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升华。儿科学院成立后汇集医学院附属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在医院的儿科师资力量,形成一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在各专业领域都极具影响力的教师队伍。截至年,学院拥有儿科专业医师近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0%,儿科相关学科博士生导师66人,硕士生导师人。同时学院医院的儿科专业优势资源,形成医教研三位一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强大平台,整体覆盖上海市3/4以上的儿科临床教学点,为儿科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全国儿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学科领先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目前开设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儿童保健学、发育行为儿科学、小儿传染病学、小儿精神病学、儿童心理学、青春医学、营养学进展、儿科学新进展等一系列课程。培养的对象包括临床医学(含儿科方向)五年制、八年制、4+4,以及营养系、检验系、影像系、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各院系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部学生,同时还承担包括苏州医科大学(儿科班)、桂林医学院等外来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工作。年,学院共培养本科生名、长学制学生名、硕士研究生44名、博士研究生88名、博士后11名。
近年来,学院积极倡导儿科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儿科学专业“5+3”一体化培养教学新体系,开展相应教学团队的组建和系列师资培训,提升整体师资水平。在强化规范教学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器官系统整合式教学,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相关研讨;探索如何在课堂中融入思*人文教育;设立海外研修项目以开拓教学国际视野;从各方面提升学院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年,儿科学院分别针对本科医学教育、住院医师带教、专科医师带教、PBL教学等方面开展师资培训,共选派境外培训进修82人次,国内培训进修人次。同时,借助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项目,选派20余名临床教师赴加拿大渥太华医学院完成教学培训,这些都对临床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各临床医学院还积极推进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以鼓励和表彰优秀临床骨干教师,让从事教学工作的临床医师有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更充足的利益保障。努力打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格局。
四、优质资源创平台儿科学院积极利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教学资源平台,同时依托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院作为三大主要儿科临床教学基地,此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以及国妇婴的儿科教学设施进行教学活动。
医院均为集医、教、研为一体、学科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丰富又各医院。有专供医学生使用的教学楼、各类功能教室,文体活动场地充足,设施齐全,使儿科的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此外,医院均设有临床模拟或实训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实验室,可覆盖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全程的常规技能操作、虚拟模拟操作,同时配备了目前国际较先进的模拟人、虚拟手术模拟器等各类模拟训练设备,可供院内大多数临床科室进行相关专业的模拟训练。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式成为中国(内地)首个由美国心脏协会(AHA)授权的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和基础生命支持(BLS)国际培训中心。面对儿童这个特殊的人群,通过模拟教学培训的医护人员,将拥有更成熟的技术,更有信心投入临床工作中。模拟为培养优质的医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这是医学教学的一种补充和提高。学院十分重视学生操作动手机会,充分利用非实习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各项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包括体检、CPR、各项穿刺术、消*铺巾及沟通等临床常规操作和诊疗技术。常年开设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课程,给予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培训。针对儿科教学特殊性,利用优质资源,增加医学生基本技能培训。
医院均配备图书馆,包含各类合订期刊、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并提供学生网络学习资源,图书馆免费向同学开放。医学院各临床医学院有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数据库,可供同学在院内方便使用。
儿科教学课程资源历来丰富优厚,早年,有高镜朗教授编著的《儿科小全》《古代儿科疾病新编》《儿科传染病学》《儿科液体疗法》,以及郭迪教授编著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分册》《儿科疾病鉴别诊断》《儿科学基础和临床》《基础儿科学》《儿科手册》等经典儿科书籍。历年来,作为《小儿内科学》第4版、第5版、第6版,《小儿外科学》第5版、第6版,《儿童保健学》第4版的主编单位,承担了大量儿科教材的编写工作。近年来还承担了“儿科学”“儿外科学”“儿童保健科学”三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由孙锟教授负责的“儿科学”于年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吴晔明教授负责的“小儿外科学”于年成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年承担“儿童保健学”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工作。完善的儿科教材及儿科课程建设使儿科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改革创新促培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一向有“中国儿科医学人才的摇篮”的美称,作为国内最早建立儿科系的院校,有着悠久的儿科教学历史,先后为中国培养了0余名优秀儿科医生,可谓桃李满天下。尽管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停招儿科学专业方向学生使儿科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层。但随后,国家很快意识到我国儿科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及在中国医疗服务资源中的重要意义。年,在沉寂了13年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设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并进行全国招生,在年教育部公布的《学位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结果》中,临床专业(包括儿科方向)排名A+。年3月教育部批文,获准医学院新增儿科学专业,儿科学院随即于当年推出“5+3”一体化培养模式,开始首批儿科学专业的全国招生工作,进入该专业的学生经本科阶段学习并考核合格者,可直接进入3年儿科专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及儿科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此举旨在为各级大、医院,儿科研究机构输送高水平的临床儿科专业人才,必将进一步助力儿科医学人才茁壮成长。
儿科学院将始终围绕学院定位与发展,科学规划儿科专业建设,突破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方案,最终形成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儿科学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师资队伍,引领国内儿科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儿科教育事业发展。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人才培养的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儿科学专业将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海内外优质儿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卓越儿科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体系为框架,开设人文社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医学专业课程等教学课程。在打好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上,充分突出儿科专业教学特色,设置了阶梯式一贯制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学生参与基础及临床科研项目,锻炼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为儿科医学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科研能力基础。同时,为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国际化培养的趋势,儿科学专业“5+3”开展双语教学,设置海外游学计划,遴选综合素质优秀的儿科学专业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使学生较早地了解国外医学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开拓国际视野。
课程设置中配置合理的CBL、PBL、PSD课程,适当减少理论课授课学时。在CBL和PBL的讨论中,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情景模拟教学”,运用多媒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设立课堂教学情境,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的被动教育局面。
临床见实习是将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医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殊的方面,如何更好地在临床见习课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关系到临床教学的整体质量。儿科学院一直重视对带教老师的教学前培训,包括教研室集体备课,高年资教师言传身教,组织优秀带教教师进行的示范性讲课等。带教中,让学生多参与临床实践,围绕病人为中心展开带教活动,在不断地真实接触临床各类病人、各种病例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此外,注重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注重临床技能的实训,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认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际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教导学生疾病之外的临床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整体组织协调能力等,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鼓励采取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以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实习医生参与住院医生的读书报告会,通过听讲报告以及上级医师的总结、点评,使其了解临床医生目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