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说过一句很有影响的话:“我不觉得跌倒有多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再也站不起来。”但今天小编不是准备和大家讨论如何励志,而是真实的跌倒,现实生活中人跌倒、摔跤是比较常见的事,其中儿童和老年人发生跌倒的比例更高。老年人跌倒往往导致跌伤甚至再也站不起来,给老年人自身和所在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老年人发生跌倒并不仅是因为老年人运动和平衡能力下降或者道路崎岖湿滑的原因,而往往是其健康状况出了问题。
通过对跌倒的老年人自身状况的汇总分析,医生们发现老年人跌倒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发生跌倒与年龄有关,年龄越高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风险也越高;从性别上,女性老人跌倒的比例远高于男性老人;独身的老人跌倒的比例远高于非独身的老人;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老人相比,从事脑力劳动的老人跌倒风险更高;住在城市里的老人跌倒的风险远高于住在乡村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高的老人跌倒发生较少;对自己生活状态满意的老人发生跌倒的比例较少;常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发生跌倒的风险较低,进一步结合老年人的疾病历史,发现发生跌倒的老年人几乎都患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包括心绞痛、中风、哮喘、关节炎、肿瘤、慢性肾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抑郁、糖尿病等。
既然绝大多数老年人跌倒都发生在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身上,那么治疗这些慢性疾病的药物与跌倒之间有没有关系呢?一些医生从这个角度对跌倒老人的情况进行分析,记录跌倒发生前一天老年人所使用的药物,医生们发现,使用精神类药物和心血管药物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风险更高。这些药物包括镇静安眠类的,如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抗抑郁类的,如阿米替林、氟西汀等,止痛类的,如吗啡、可待因、曲马多等,降压类的,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阻滞剂等。通过这样的分析,医生们开始改变以往认为老年人跌倒是偶然事件的观点,更加倾向于认为跌倒是种种慢性疾病的必然结果,或者说跌倒也是一种疾病的表现。
基于这个新的观点,医生们设计了一个临床研究,将因跌倒发生股骨骨折的老年人的心电图收集起来与没有发生跌倒的股骨骨折的老年人的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医生们发现,发生跌倒老年人中,出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肌缺血的比例远远高于没有发生跌倒的老年人。这个发现,使医生们开始思考老年人跌倒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一组因心动过缓植入起搏器的老人与没有植入起搏器的老人对比,在为期12个月的观察期间,植入起搏器的老人中发生跌倒的次数减少了71%,因跌倒发生身体损伤的例数减少了63%,跌伤后需要医学治疗的例数减少了75%,没有植入起搏器的老人中有7.7%因跌倒而死亡,在植入起搏器的老人没有发生死亡。这项研究强烈的提示老年人跌倒背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动过缓。
都知道心脏规律跳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规律被破坏,医学上称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心动过速,一类是心动过缓。心动过缓包括心率缓慢、心脏停搏、传导阻滞等。严重的心动过缓甚至心脏停搏往往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如果心脏停止跳动数秒钟,人会出现眼前发黑,如果超过10秒,人就会意识丧失。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老年人活动过程中,比如散步时,往往发生跌倒,如果出现在安静状态下,会出现老年人从座椅或床上跌落。临床上,短暂的意识丧失称为晕厥,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发生晕厥时身边没有目击者,只知道老人发生了跌倒,这使医生往往很难鉴别发生了什么?是因为脚底打滑或长时间行走所致疲劳而跌倒还是因为晕厥而跌倒。医生们只能将没有明确原因的跌倒倾向于认为发生了晕厥,而通过老年人跌倒前的症状和其他检查的结果综合来寻找佐证。
总之,老年人发生跌倒不能简单的解释为滑倒,而可能是发生了心源性的晕厥。老年人自己和亲属都应该重视跌倒的问题,一旦发生除了对跌伤的处理,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寻找心脏方面的原因。
成大附院就医攻略:
?就医攻医院·交通篇
?就医攻医院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