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心血管疾病康复与预防培训班
年3月7日,国家级心脏预防与康复培训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分医院胡大一教授、中华医学会科普部副主任唐芹教授、医院院长王乐民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主任励建安教授、大会执行医院丁荣晶教授以及远道而来的国际心肺运动研究和教育协会主席PiergiuseppeAgostoni教授等。王乐民教授作为大会主持人介绍了大会的日程安排,特邀嘉宾胡大一教授、励建安教授及唐芹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词。
把握机遇,做好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
胡大一教授表示,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心血管疾病预防基础薄弱以及患病年龄年轻化的三重压力,带病生存的患者急剧增长,而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介入治疗,和针对心衰的药物治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我们面对的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堰塞湖”。而从临床角度来看,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面临了多项危险因素。因此,在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心肺肾三个脏器结合起来,以三个脏器为主导来面对相关疾病的人群。具体地讲,要做好“五个处方”(药物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心理处方、戒烟处方)的实践、做好服务的模式和机制。特别对于一些高危人群,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及原因不明心动过速患者等,这类人群康复效果非常好。
年底《关于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年《关于大力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策。因此要积极理解国家*策,使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具体而言,民营资本的进入、医院的转型及中国特色中医学的发展,是推动心脏康复医疗事业的积极因素。相信在未来,医院医院将成为推动中国心脏康复事业的主力*。中国心脏康复医疗事业的前景非常好,期待更多的医务工作者参与进来,将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心脏预防和康复工作成果值得肯定
励建安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在胡大一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的领导下获得快速的发展,心脏预防和康复工作成果值得肯定。作为中国心脏康复医学会的一员,励教授尤其
预防、治疗及康复是卫生服务体系链条当中不可分割的三个环节。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预防、诊治、康复三者相结合的原则,并且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准则。本次培训班是进一步推进防、治及康的*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新知识和新技能将有益于我国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的持续发展。
重视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的团队精神
中华医学会科普部副主任唐芹教授强调,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临床诊疗技术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我国康复和预防工作逐渐得到学界重视,然而与国际的康复和预防工作成果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们缺乏的不是一些技术和知识,而是先进的理念。在医疗工作中,预防、治疗和康复处在一个共同的医疗链条之中,它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团队精神。在团队精神的协作下,我国预防医学及康复事业将会有非常好的前景。
新理念有利中国心脏康复事业发展
大会执行主席丁荣晶教授在总结本次会议中指出,首先向以励建安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康复总会对心脏康复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同时,高度评价了胡大一教授提出的“从心血管疾病整体性出发,从治疗走向预防”的新理念。丁教授认为,这一医疗方向,是真正有益于中国的整个国民疾病死亡率降低、疾病发病率降低的低成本方法。心脏康复和预防工作,不仅是关于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问题,同时也需要转换医疗思维的理念。临床医师应该从患者的全身性,整体性对待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现代医学的发展模式决定了临床学科分科不断精细化,其优势在于让患者在治疗期明显获益,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患者机体的整体性被切割、疾病知识被切割后的碎片化现象,使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认识片面化。临床实践中,有可能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的情况,而我们共同从事的心脏康复工作,其重要思维变化应该是从一种线性思维走向另一种理性思维,能够系统地从疾病全局层面把握人体的疾病变化,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才能真正走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阶段来。新理念的变化包括很多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理念的更新才能够真正让我国心脏康复和预防事业拥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空间。
心脏康复事业,在我国是一项并不容易开展的事业。然而正如《为学》所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只有真正行动开展并见到成效,才是一份事业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显然,这份事业是从新开始,因此需要更多的支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