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心脏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
TUhjnbcbe - 2022/5/28 14:18:00

中国超重与肥胖病人人数、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已位居全球第一,最新的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年):根据中国标准,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首次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50%,预计到年,中国成人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1%。肥胖在中国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继医院公共卫生学院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了“中国肥胖症研究三部曲”后,中国陆续制定了肥胖相关的专家共识与指南,由中华医学会牵头制定的《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年版)》(以下简称:共识)是其中之一。

共识旨在从多学科角度更新优化肥胖症的诊断与治疗观念,并明确指出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管理,以期改变人们关于“肥胖是因为吃太多导致”的刻板印象,鼓励肥胖症病人及时寻求医疗帮助,以达到改善代谢紊乱和预防肥胖并发症的最终目的。本文汇总了共识中的要点内容,希望对相关医务人员有所帮助。

肥胖症的诊断分型

最新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美国内分泌学会(AACE/ACE)联合建议使用新的肥胖症诊断体系——基于脂肪增多的慢性病(ABCD)分型。A组编码代表肥胖的病因,B组编码代表BMI,C组编码代表肥胖相关并发症,D组编码代表并发症严重程度。

肥胖的临床评估指标

1.BMI

BMI(kg/m2)=体质量(kg)/身高(m2)。

WHO诊断标准:BMI18.5~25.0kg/m2为正常体质量,25.0~29.9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

中国肥胖工作组和中国糖尿病学会标准:BMI18.5kg/m2定义为体质量过低,BMI18.5~23.9kg/m2定义为正常体质量,BMI24.0~27.9kg/m2定义为超重,BMI28.0kg/m2定义为肥胖。

2.腰围、臀围及腰臀比

腰臀比=腰围/臀围。

中国目前参考WHO标准:成年男性腰围≥90cm、成年女性腰围≥85cm,或男性、女性腰臀比1.0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3.体脂含量

正常成年男性的脂肪含量占体质量的10%~20%,女性为15%~25%。目前多以男性体脂含量≥25%、女性体脂含量≥30%作为肥胖的判定标准。

测定脂肪含量的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法(DEXA)、生物电阻抗法(BIA)、超声、皮褶厚度法、水下称重系统法。DEXA是目前公认的检测方法,BIA存在误差,可作为初步筛查应用。

4.内脏脂肪面积(VFA):腹型肥胖诊断金标准

常用的方法有腹部CT和MRI检查,并且可同时测量皮下脂肪面积(SFA),从而较为精准地反映脂肪分布。但由于费用昂贵,限制了临床推广,中国参考WHO标准将VFA≥80cm2诊断为腹型肥胖。

5.标准体质量百分率=被检者实际体质量/标准体质量×%

常用于儿童及特殊人群的肥胖症判断,标准体质量百分率≥%且%为轻度肥胖,≥%且%为中度肥胖,≥%为重度肥胖。

6.身体形态指数(ABSI)=腰围/(BMI×身高)

ABSI作为年提出的人体学参数,联合BMI可更好预测心血管事件在内的肥胖相关风险,且ABSI与VFA呈显著正相关。

肥胖症的临床干预与治疗

1.营养干预是基础

健康膳食原则

多食: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咖啡);少食:咸、腌、烟熏食品,高盐、高糖、高脂食品,蓄肉,酒,含糖饮料;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特殊膳食

肥胖病人膳食模式与常规膳食模式不同之处为针对3大营养素比例作出调整,主要包括低能量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等,饮食方式和时间的调整包括辟谷、轻断食、间歇性禁食等手段。减重特殊膳食治疗常用方案详见表1。

特殊膳食注意事项:(1)不适合于所有人,需根据代谢状态和身体状况在医师指导和临床监测下进行。(2)不建议用于青少年、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及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无自我控制能力人群。(3)没有研究证据显示特殊膳食模式的长期健康效益。

2.运动干预

由于运动量与健康促进作用、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因此,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建议更大运动量以获得更多健康受益。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运动处方包含6项基本要素,分别为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注意事项和运动方案的调整。减重处方示例见表2。

3.调节肠道菌群、移植益生菌或菌群

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肥胖与特定肠道菌群互为因果,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手术等减重措施均可以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经典粪菌移植与功能研究发现:特定的肥胖致病菌增加或益生菌减少均会进一步促进能量摄取或消耗,从而促发肥胖。但是目前对于肥胖症致病菌或减肥益生菌的临床证据尚十分缺乏。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4.心理及行为治疗

在肥胖人群中抑郁、焦虑、进食障碍是发生率最高的三种表现。因此,肥胖症的治疗不仅局限于生活方式干预、手术减重等生理层面,更应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