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我国出生缺陷的防控,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的时候,产前检查推广了超声筛查之后,发现了大量心脏异常。那个时候无论从医疗角度,还是社会的发展,或者是家庭的认知,更多家庭发现了胎儿心脏异常就选择不要了。但是如今,整个社会已经把胎儿看做一个完整的生命,把心脏有异常的胎儿认定为胎儿心脏病患者,这是在社会发展和人文发展过程中观念的改变。
还有一些影响因素,比如社会整体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逐渐显露。再有就是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对很多先天性心脏病是有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是好的,引产不再是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唯一解决方案。
从医学方面更提倡产前细化危险分层诊断。细化危险分层诊断就是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之后,综合母体疾病、遗传疾病和结构异常的程度,根据疾病分类和严重程度,来判断手术效果好还是不好,区分预后好坏。当然,好与不好,这种分类非常宽泛。在医学上,可以根据如肺动脉的发育程度、室间隔缺损位置与肺动脉瓣的距离等细节,进行疾病分型及严重程度的细化。
通过对疾病细化危险分层诊断,进行多学科协作,根据影像诊断、遗传诊断、母体诊断,联合出生之后参与救治的学科,如心儿内科、心儿外科、新生儿科等,结合既往经验及文献,共同为患儿家庭提供咨询。尽可能详细的告知患儿家庭明确的诊断、预后情况及可行的救治方案,由这个家庭来选择是否保留胎儿。随着医疗条件的发展,很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即使在孕期检查出来了,但是出生后经过有效的治疗,还是可以跟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没有必要一检查出来立马选择引产。
当然,要与不要,一方面是医学上预后好与不好,另一方面就是家庭对孩子的期望。比如,很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例如单纯室间隔缺损,出生之后进行手术的成功率达到了99.99%,做完手术之后,除了留一道疤之外,和其他孩子的生活质量没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接受。总之,对这种生命的期望,每个家庭是不一样的。这是家庭的态度,我们尊重每个个体的选择。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量细化和准确地诊断,之后尽量提供给家庭全面、详实的诊断和咨询、治疗方案,家庭才有可能做一个更合理的决定。
我们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逐渐发展,更多的疾病可以达到解剖矫治的程度,使患者获得很好的一个结局和预后。孕龄家庭、产前筛查诊断单位、治疗单位进行信息共享、宣传,让更多的家庭认识到,在现在的医疗技术情况下,许多先心病胎儿是可以保留并治疗的。
(未完待续)责任编辑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周围亲友;如果您想给我们留言,可以直接回复他在小儿心脏疾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方面成绩卓著,获省部级、局级多项科技奖和教学成果奖。
医院改医院管理的开拓者。
让我们走近医院院长*国英,听他讲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新技术,了解儿科医学发展新动向。
在*国英最开始做儿科医生的时候,他用“手足无措”四个字来形容。尤其是当他看到新生儿,感觉怎么抱都不对,对刚毕业的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天生喜欢挑战的*国英开始了他的“儿科攻坚战。”
抱孩子的姿势、喂奶、换尿布...*国英跟着资历高的护士从头学起。“面对儿科这样一个‘哑科’,照顾孩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观察病情的过程,有时候,我自己一定要去检查一遍,跟孩子互动一下,能发现很多问题。”
*国英认为,儿科医生不仅要有很强的判断能力,还需要具备动态思考的思维,要成为小儿心脏科的医生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儿科医生,只有在成为优秀儿科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心脏科医生。坚守着这份信念,*国英不断研究先天性心脏病的诊疗新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大概占所有出生缺陷疾病的四分之一,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生命。如果没有被早期发现,可能会引起死亡。
“医院里面经常遇到家长把宝宝抱过来的时候,宝宝已经处于一个严重的缺氧、心力衰竭的状态,这个时候再进行救治的话,效果就要差很多。甚至有时候看到一些小孩出生的时候好好的,过几天以后没了,后来一做检查发现是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
为了更好的解决发现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问题,*国英带领团队通过几年的讨论、研究,创建了双指标筛查法。
双指标筛查具体是指心脏听诊和氧饱和度测试两项检查,听诊可以判断心脏是否有异常,氧饱和度则是用来检测新生儿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借助这两个筛查指标,92%以上的先天性心脏病都能及时被发现。
从年6月起,双指标筛查在上海全市范围内推行实施,也就是说,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都得以在出生后第一时间接受先心病筛查,以此保证先心病患儿的早发现、早救治。双指标筛查因为简便高效、对新生儿无创伤等特点,得到了国际儿科界的